2014年6月23日

家長的升學焦慮

王顥中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孫窮理

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爭議引發家長抗議,有家長為了孩子的志願選填與排序問題,在鏡頭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家長聯盟甚至喊出「自己的孩子自己救」動員上街。究竟如何理解這股來自家長的集體焦慮與氣憤?說到底,還是階級晉升的企圖或者維持階級位置的慾望使然。在所謂入學制度「缺失」這個表面問題背後,反映的是整體中產階級對於自身前途的無望乃至於徬徨,在看不到其他辦法的情況下,孤注一擲地逼上自己的孩子,也同時逼上自己。



既說是免試入學,卻仍有「榜」可放、可落,十二年國教實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免試」已是不爭事實。但是,我們若不試圖對於這些確實存在且為數不少的追求明星學校的家長(與學生)進行理解,爭辯焦點恐怕就永遠只會沉陷在「政策失當」與「家長觀念」孰先孰後,這類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上。

目前為止,市面上針對這群家長連同升學主義提出批判的普遍說法,似乎是提倡某種適性教育的想像。例如就在家長遊行當晚,名嘴林火旺在政論節目上所再三強調的:孩子無需非得成為很會念書的菁英,學藝術、學人文、學一技之長,只要投自己之所好便是人生幸福,而幸福不只一套標準云云。這話說得實在不錯,也正確極了,但他的正確也同時是他的不食人間煙火,因而與家長的慾望恰形成兩條平行線,永遠不可能交叉,也不可能對上話。

對於這些普遍的「家長」而言,升學背後象徵的是再現實不過的的鈔票問題,是律師醫生一個月能賺多少的物質問題,以及身分與人際資源等圍繞著這些物質問題而衍生出去的階級問題。在這個「22K」社會,林火旺的說法在這些家長看來,意思彷彿就像是「領22K但心靈富足也是種人生幸福」般──很療癒,但也絕對只可能當作馬耳東風。「適性」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奢侈的想望,他們所設想的競爭對象,是那些口袋隨便一掏就能把孩子塞進私立學校甚至送出國的真正社會上層。而一個僵硬呆板但卻相對「公平」的遊戲規則,便是這些中產家長所能看見的唯一出路,當這路被封死時,他們要跟你拼命。

我毫無意願去取消各種改良教育制度的議程之重要,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在當前階級社會的條件底下,教育無論如何促進「流動」,最理想的狀況,也就不過是「中層」與「下層」位置的輪流交班。而這種往上層攀附(卻始終不可能企及)的慾望,除了家長外,也早已內化到許多學生的內心──那些自願補習,說什麼都要抓緊時間讀書的學生,早已把自己的性格、興趣與愛好整合為讀書(俗話說的升學機器)。而即便我們可以更為後設地去理解他們又是受到如何如何的價值觀所影響,卻無法否認,他們現在的作為,就是出於一種自主意願,而那便也是他們的「適性」。

促進學生(與家長)破除升學主義的迷思,應該是根本地聯繫上對於社會分層的批判,並且拒絕讓教育機制成為這個分層的鞏固與維持。當教育機制總是緊密地鑲嵌在社會結構當中,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只是教育改革,也必須同時是社會改造,而社會改造沒有捷徑可以抄。

文章來源:苦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