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啟動農村學習 張正揚回家找到位置

大部份年輕人希望飛得愈高愈好,離農村愈遠愈好。 但張正揚六年前放棄中鋼的工作,返鄉投入美濃反水庫運動, 近年,更投入創辦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的任務。




作者:邱花妹    2012-07-06 天下雜誌278期

一九九七年春夏之交的某個深夜四點,一通打到中鋼控制室的電話,將現任「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副主任、前「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張正揚的生命,從中鋼生產線徹底拉回美濃。那一年,美濃反水庫運動進入第六年。正是當時擔任協進會總幹事的鍾永豐,對他發出返鄉召喚。「正揚的熱誠,加上他組織與行政能力,我當時就感覺我可能交棒給他,」前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祕書鍾永豐回想。

台南一中、台大機械系畢業,退伍後考進當時錄取率不到五%的中鋼公司,張正揚選擇返鄉,與農村社會對下一代的期望背道而馳。「農村生活太艱苦,所有父母都希望下一代長大飛出去,飛得愈高愈好,美濃子弟都心向遼闊的世界,很少人願意回來,」當時的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作家鍾鐵民回想當年張正揚毅然返鄉的經過:「開會時我一直阻擋。一個孩子要放棄那樣好的工作,我知道他家人一定不接受,待遇又差兩、三倍,回美濃只有兩萬,這樣很委屈他。」

帶頭不出頭

但張正揚想返鄉,醞釀已久。他大學時參與創立「台大客家研究社」,開始接觸反美濃水庫運動。當兵期間,一放假就往愛鄉協進會跑。退伍後,進入中鋼公司,同時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網路義工兼系統負責人,為愛鄉建立網路資料庫,並在「南方電子報」陳豐偉的協助下,開辦當時台灣第一份社運團體的電子報。

從做義工、返鄉擔任愛鄉協進會執行祕書、接任總幹事、到開辦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張正揚的組織、分析、行政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內斂的處事風格,使他得以變身協調與整合地方組織力量的媒介。

他擔任總幹事期間,協助成立腳踏車協會以推動美濃自行車步道,匯聚反焚化爐力量、催生美濃環保聯盟,並持續協進會對外籍新娘的關心。近來他投入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提供農村學習資源,更讓社大成為青年返鄉、服務農村的新基地。

幾年下來,三十三歲的張正揚,早已鍛鍊為足以獨當一面的領導人。看在眼裡,現任高雄縣社區大學主任鍾鐵民以一種滿意的口吻說:「(高雄縣)縣長那邊好幾次想把他挖過去,行政院南部辦公室也來要人,但是我這邊不能放,我這邊沒有他不行,我靠他帶領一批返鄉青年,才能把社區大學經營地有聲有色。」

兩年多來,高雄縣社區大學在廣佈於旗美九鄉鎮的十處地點,開出九○%的課程,每學期服務四百至六百多名學員。當這全台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開始籌辦時,許多人不看好。有人說,農村社大,能招到兩百個學生就不錯了。但是張正揚這群返鄉青年,在第一年,以超時、輪班的工作方式,四處辦說明會,連菜市場也去擺攤子,足跡遍及高雄縣、屏東縣許多鄉鎮。張正揚發現:「農村始終是資源分配的最末端,但是,農村有種很深的『失學的遺憾』,加上資訊快速變化,農村各方面的學習需求很大。」

經營農村社區大學對農村發展確實深具意義。一方面,可以透過社區教育,讓社大成為農民凝聚自主意識的公共空間。像為探討農村如何因應台灣加入WTO後的困境上,觀光、生態、農業就是社大的重要課程。

另一方面,社大提供青年知識份子返鄉的機會。目前,美濃愛鄉協進會加上社區大學,共有十二名專職工作者,有的年齡比張正揚小上七到十二歲。

張正揚幾年的返鄉耕耘讓他受外界肯定,但身為長子的他,卻讓做農一輩子的母親失望。仍不放棄催促張正揚出國念博士的母親埋怨:「他一個月可能有二十天,工作到半夜一兩點才回來,只顧外面,家裡都沒顧。」

一張娃娃臉、曬得黝黑,講話平實卻動人的張正揚,道出返鄉青年內心最深刻的煎熬:「在母親的眼裡,我們做的是愚蠢的行為。在外面人家肯定你,回到家被撕裂成碎片。每天從光譜的這頭擺到那頭,這種掙扎每天都要上演。有時候我感覺,知識份子要回到原來的土地很困難。」

儘管面對這些衝突,張正揚相信自己的選擇。「承認自己是知識份子,發現知識份子可以在農村找到位置。在工作與母親的期待中,找到一種平衡。留到今年第六年,我有種扎實的感覺,」他平靜地說。(邱花妹)

原文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14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